清華學子返鄉(xiāng)追逐“農業(yè)夢”
——全國勞模王經君的科技興農路
見習記者 余 果
“在北京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過程中,我時時刻刻被震撼,在感覺自己平凡普通的同時,更感受到歷史的責任和使命!”近日,剛剛從北京載譽歸來的全國勞動模范王經君說。
今年36歲的王經君是山西道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發(fā)酵攻關組組長,主要從事微生物肥料產品的研發(fā)與推廣應用,先后榮獲“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”“全國五一勞動獎章”“山西省特級勞動模范”等榮譽。
鄉(xiāng)土情懷,追逐夢想
“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。在我的記憶中,勞動光榮的印記是通過父輩的艱辛勞作以及一點一滴的灌輸,最后慢慢溶于我的血液中。”王經君說。
人們常說“鯉魚躍龍門”,考上一所好大學,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。但在清華大學學習期間,王經君的內心深處仍然有一種深深的“剪不斷、理還亂”的鄉(xiāng)土情懷。正是這份牽掛,形成并且支撐了王經君的人生信仰和追求。
“每當看到農民朋友辛勤勞作,卻為溫飽苦悶,我的心就被深深刺痛著。”王經君說,與發(fā)達國家的人少地多不同,中國是一個人多地少的發(fā)展中國家,通過規(guī)?;恋剌喰?,恢復土地生產力是不現(xiàn)實的。而減少化肥的用量更是不可取的,這會造成農作物的產量下降,甚至會影響糧食安全和社會穩(wěn)定。
“想要在這種矛盾的糾結中脫困,那就必須另辟蹊徑,用新的技術、新的產品替代化學肥料的使用。由于科技條件限制,大多農民朋友別無選擇,不得不年復一年地加大化肥用量,試圖提高單位面積的農作物產量。但事與愿違,過量地使用化肥,不僅實現(xiàn)不了單產的持續(xù)提高,反而帶來了土壤的嚴重板結和次生鹽漬化現(xiàn)象!”王經君說,甚至于原本存在于土壤中的一些有害物質,比如鉛、鎘等重金屬在土壤持續(xù)酸化的作用下,也變?yōu)榛钚噪x子狀態(tài),造成大面積的土壤污染。
巨大的難題擺在王經君眼前。
廣闊天地,大有作為
2012年7月,對于王經君和他的家庭來說,是一段十分難熬的日子。作為清華大學的碩士研究生,好不容易離開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村,如今卻決定再次返回“大家希望他逃離的家鄉(xiāng)”。很多人不理解,甚至堅決反對。
在一片責難白眼中,王經君作出了自己到現(xiàn)在也無悔的抉擇——回到生他養(yǎng)他的故土,回到貧困落后的農村。落后的農業(yè)現(xiàn)狀,艱難的農民生活,讓王經君時刻有種寢食難安的感受。當時,他暗下決心:一定要利用自己的所學知識,造福農業(yè)、造福農村、造福農民,改善落后的農業(yè)生產模式。
王經君進入山西道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后,全身心地投入到技術研發(fā)公關上,面對一次次的失敗,不氣餒,不灰心,不斷變換思路,改進生物發(fā)酵工藝。為了破解一道道難題,他和研發(fā)組的同事經常廢寢忘食,通宵達旦,在奮斗中享受著每一次、每一個細小技術突破帶來的樂趣。2014年,經過幾年的探索,他們終于突破了生物肥料的技術瓶頸,開發(fā)出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全新產品——活菌包膜白龍珠。該技術使得微生物活菌可以與任何顆粒肥料共存,成品儲存期超過兩年(國家標準是6個月),可以與任何化學肥料同時混用,也可以機械播施。
為了使廣大農民朋友盡早大面積使用活菌包膜白龍珠,王經君經常帶著團隊深入田間地頭作示范,組織農民朋友搞觀摩,三伏天在蔬菜大棚一呆就是幾個小時。通過長期的錄像資料、數(shù)據(jù)收集、生產檢測跟蹤,廣大農民朋友在實例中打消了心中的疑慮,在使用過程中感受到了實實在在的收益增加,不少地方的農村能人也開始自發(fā)組團來公司要求技術培訓。
“光榮屬于勞動者,幸福屬于勞動者。”2018年,四川雅安發(fā)生了重大冰雹災害。為了幫助當?shù)剞r民減輕災情,王經君帶領同事在當?shù)貖^戰(zhàn)了20多天,通過大量使用微生物肥料和現(xiàn)代生產管理技術,當年該地區(qū)大部分用戶的水果非但沒有絕收,反而實現(xiàn)了增產增收。
不忘初心,重新出發(fā)
近些年,從山海關外的東北,到西南邊陲的云南,從祖國南疆,再到中原腹地,從山東沿海,再到西北大漠,王經君帶著團隊,先后深入20余省400多個縣組織舉辦技術培訓千余場次,受眾超過10萬人次。
通過新產品的推廣使用,土壤改良效果日益突顯,農產品品質大幅提高,農民收入大幅度增加,王經君和廣大農民成了好朋友、好伙伴。
當前,有分析報告指出“第三次農業(yè)革命正在展開,這次革命將以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為支撐”。作為一名從事農業(yè)科技的技術人員,王經君更加堅定自己以科技興農,讓科技為農業(yè)插上騰飛翅膀的信念。
經歷風雨,踏過坎坷,才知道奮斗的不易,才明白勞動的艱辛。
“使命如天,責任如山。我將以當選全國勞動模范為起點,擔當歷史重任,帶領研發(fā)團隊,繼續(xù)加大微生物農用產品的開發(fā)力度,吸收和借鑒全球最新科技成果,爭取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特色農業(yè)的土壤修復、品質提升、效益增加新路子,改變落后傳統(tǒng)的農業(yè)生產模式,為現(xiàn)代農業(yè)發(fā)展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和技術保障,讓更多的農民朋友在使用我們的產品中收益,做第三次農業(yè)革命的參與者和推動者。”王經君說。